聖保羅書院發展 1945 聖保羅書院與聖保羅女書院暫時合併復課 二戰重光後,聖保羅書院與麥當勞道聖保羅女書院臨時合併復課,稱為「聖保羅書院」,實行男女敎育,設中、小學部與幼稚園班,以應付戰後敎育需求急增。 1950 聖保羅書院獨立復校 聖保羅書院9月獨立復校,恢復男校模式,遷至般咸道原香港大學聖約翰舍堂。 1951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開辦聖保羅夜中學 同學會在般咸道校舍開辦夜校,提供英文敎育,取名聖保羅。由校方管理,至2000年代隨敎育逐漸普及才結束營運。 1960 聖保羅書院小學成立,中學部增加班數 1910年代至1950年代,聖保羅書院班級結構只包括小學高年級;1960年,增辦成為六年制小學,並脫離中學部獨立辦學。同年,中學部開始擴展收生,中一級由2班增設至6班。由於旣有校舍空間不敷,書院於1963至1969年間進行校舍重建工程。 (小學部本來與中學部共用般咸道校舍,至1992年遷至山道,2013年再遷至薄扶林道現址。) 1962 聖保羅書院設立多個音樂團體及課程 吳東老師(後為牧師)協助書院設立多個音樂團體及課程,包括:高級、中級兩隊合唱團、弦樂團、小提琴班、樂理班、牧童笛及口琴班等;並自1960年代起,於校際音樂節等賽事屢獲殊榮,漸成書院音樂傳統。 1963 聖保羅書院學生會成立 書院學生會為本港最早成立的中學學生組織之一,旨在推廣課外活動,統籌課外活動組織,以及讓學生能自主籌辦活動。學生會成立迄今60年,已成為書院眾多學會不可或缺的平臺,旗下學會活動由哲學研討會以至橋牌不等,推廣聯校合作,幫助學生步入社會,啓發他們思考未來路向。 1968 策劃聯校科學展覽 聖保羅書院學生聯同9所中學舉辦首屆聯校科學展覽,推動科學敎育普及。 1970 聖保羅書院預科班收錄女生 由於女校預科理科班供不應求,聖保羅書院預科班開始兼收女生。 1970 聖保羅書院錄取視障學生 聖保羅書院開始錄取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視障學生,至2011年共錄取46人;2007年,更為香港首位視障敎師提供實習機會,成為香港融合敎育的先驅。
香港敎育發展 1947 提出成立香港學校音樂節 皇家音樂學院考試考官韋士文博士提出成立香港學校音樂節,由音樂科督學籌辦,歷任敎育司任總監,主席由音樂科首席督學擔任。 1947 戰後學校復學困難,失學兒童眾多 1949 舉辦香港小學六年級會考 (簡稱小學會考) 小學會考由教育司署統籌,完成六年香港小學課程的小六學生均可應考。1962年該考試被香港中學入學考試(即升中試)取代,直至1978年入學考試完全被廢止。 1950 天台學校的出現 戰後香港出現不少開設於徙置區大廈天台的學校,俗稱「天台學校」。隨著公共房屋的發展,天台學校逐步被淘汰,變成附建於屋邨的獨立學校。 1955 推出《小學擴展的七年計劃》 政府計劃興建大量官立及津貼學校,以期於七年內把小學生人數提升近一倍。政府更向辦學團體提出免費撥地及免息貸款等建議,鼓勵辦學。 1957 官立學校辦成人敎育班及夜中學 政府在官立學校內開辦成人敎育班,至1965年,陸續開設成人夜中學、五年制中文及英文夜中學。 1963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71 實施免費小學敎育及《1971年敎育法案》 政府計劃全面推行免費小學敎育,其後實施《1971年敎育法案》,家長必須送子女入學,否則觸犯法例。 1977 香港考試局成立,負責舉辦各程度的公開考試 1978 實施九年免費敎育,將義務敎育範圍擴展至初中